前言
Photo by Vanja Matijevic on Unsplash
每一年的蘋果新機,仍然會有一定的銷售率,印象中,在國內的每月銷售排行,前 10 都能夠找到 iPhone 的身影。
因此,我想開一篇,試著從更多的面向來聊一聊蘋果,並且就拿 2021 年的 iPhone 13 來當切入的點。
先講 iPhone 13 比較不足的部分
- 仍然有瀏海頭、生物辨識總有美中不足(指紋沒回歸、Face ID 的解鎖距離較遠)、沒有隨顯螢幕(Always on Display,AOD)、重量增加、PWM 調光的 OLED、軟硬體並沒有特別針對遊戲最佳化、Pro 版的相機鏡頭佔用較多空間而影響操作、相機的規格好像有點玄機…等等。
- 上面所列的缺點當中,我最擔心的是「PWM 調光的 OLED」,這一點,在我使用 iPhone X 期間特別有感,而且,那幾年奇快地加速我的老花。換言之,就是因為用起來眼睛就是會不舒服,我才又更用力地去瞭解手機的硬體規格。或許,也因為我有點年紀,不能全然怪罪 iPhone 身上。但,現在回想起來,我會出掉 iPhone X,主要原因就是疫情期間,非常不便的 Face ID 與越看眼睛越不舒服的 OLED。反而是孩子們在用的 Redmi Note 8 Pro,逐漸成為我的主力機。
換個角度來看 iPhone 13
- 家族語彙:瀏海頭似乎已廣為使用者接受,從 Macbook Pro 也看得到瀏海頭時,我一方面快暈倒,一方面也在想,該不會蘋果已經乾脆把這瀏海頭當成家族語彙了吧!?更有趣的是,三星當年是拿這個瀏海頭來調侃的,卻在最近自家的平板產品上,也現出瀏海頭的蹤跡。關於三星的新平板,可以自行爬文,或是參考:三星最新旗艦平板 Galaxy Tab S8 也有瀏海了?據傳將於 2022 年與旗艦手機 Galaxy S22 系列一同亮相 – 電獺少女。
- Face ID 或有另外一層的考量與功能:上面提到指紋辨識沒回歸與Face ID 的解鎖距離較前代遠等小缺憾,但,我也注意到 Face ID 似乎也解決蘋果 App Store 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。這個問題就是以往使用者想要辦理消費退款時,可以推說是指紋誤觸造成的非預期付費,然而,誤解鎖率相對較低的 Face ID,就讓蘋果更有立場回應與處理不當退款的問題,簡單說,使用 Face ID 的付費,消費者不好賴帳。
-
輕便又強大的錄影設備:
(1)蘋果常常強調在 iPhone 上的自家處理器效能有多好,我的觀察與看法是這些效能似乎多半運用在攝影上。之前我提到自己的需求時,由於自己擁有入門的攝影配備,因此,不會覺得需要 iPhone。但是我也得說,iPhone 若相較於其他一般或專業的攝影配備而言,確實輕便不少。
(2)錄影這個部分,對我目前來說,或許不能稱得上是需求,但是,我認為這會是一個趨勢。再說,蘋果一直以來,在影音相關領域有一定的專業度,也一直對 AR 等有一定能量的投入。或許,未來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產品,只是,就現在而言,多半讓人感受到的就是在擠牙膏。
後記
- 曾經,在親朋好友的閒聊之間,聽到 Cook 有過「蘋果不做垃圾」的說法,在撰寫本文之前,我試著爬文,發現 Cook 似乎講過如此高傲的話:蘋果執行長Tim Cook:「市場上有許多的垃圾,我們不會進入垃圾業務,高端產品有更高的價值,理應定價更高。」我認為,這樣的說法,展現出蘋果的自信與驕傲,然而,這幾年安卓陣營急起直追,也有那麼點像當年微軟以 Windows 系統整合,圍剿蘋果,Cook 在手腕上比較柔軟,能夠與 Google 在大部分的時間裡,站在共好的點上,因此,就目前看來還不至於走入「驕兵必敗」的下場。
- 只是,我也認為,如果蘋果拿汽車市場裡面的雙 B 來比喻自己的話,那麼,就算再有自信,就算雙 B 再強,也不能夠否定其他車廠在汽車市場上的努力,只不過,話說回來,智慧型手機的市場裡,會不會也是聽到 Cook 這麼一席話之後,奮發圖強呢?
- 只能說,單純地從各種不同的參考資料來看,我會認為 iPhone 13 無論是跟自己或是跟別人比,都滿明顯地在錄影的部分有相對強勁的表現,即使,入手的使用者們,當時不一定是衝著這一點而來,也或許可以試著使用、體驗看看。